新加坡摄影师拍朝鲜:除了核武跟金正恩,还能拍到什么?
过去数年来,当全球媒体热议朝鲜核力量的迅速增长时,新加坡籍摄影师潘君瀚却捕捉到了朝鲜人日常生活中更细微的变化
【财新网】(特派新加坡记者 王自励)两名女学生身穿校服、手提便当盒,有说有笑地结伴同行;女人们脚踩时髦的高跟鞋,步履匆匆;街边一角,有小贩支起货摊,向过往的路人兜售熟食。这是新加坡籍摄影师潘君瀚(Aram Pan)镜头下的朝鲜首都平壤。从他的照片里看上去,对不少人来说难以接近的平壤,与世界上任何一座普通城市无异,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。
画面从城市转入乡村,神秘的朝鲜又换了另一副模样。在潘君瀚创立的朝鲜主题摄影网站“DPRK 360”(https://www.dprk360.com)上,还有这样一组描绘乡野风光的照片:在大片绿油油的农田之间,零星点缀着几间低矮的农舍;稻田中插秧的一位农民抬起头擦汗,似乎冲着镜头望了一眼;在他身后的农田间,还搭着一座座特色的塑料温室大棚。
美朝峰会落幕后,我在峰会的主办国新加坡见到了潘君瀚本人。他身穿红色格子衬衫、戴黑框眼镜——似乎很难想象,面前这位打扮有点“宅男”风格的新加坡人,已先后17次深入探访朝鲜。并且,他还是第一位拿着GoPro设备360度全景拍摄朝鲜、第一位乘坐轻型飞机航拍平壤,并获准公开发表作品的外国摄影师。
在约见的咖啡馆落座后,我们即刻切入主题。说起进入朝鲜拍摄的初衷,潘君瀚抛出了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,说明他的态度:“在这个地球上,没有一个国家是百分之百的美好,也没有一个国家是百分之百的邪恶。”
![]() |
平壤街头结伴同行的女学生 图片来源:潘君瀚 |
![]() |
朝鲜北部乡间,农民坐在稻田间聊天 图片来源:潘君瀚 |
2013年夏天,为寻找独特的创作题材,一直从事建筑摄影的潘君瀚,决定前往朝鲜采风。当时,这个饱受国际封锁和制裁的国家刚刚进行了第三次地下核试验,并一再宣称要向美国“开战”,为此引发了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围堵。但对于居住地远离朝鲜半岛的潘君瀚来说,时常占据各大媒体头条的朝鲜,仍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国度。
“上网搜索朝鲜的资料和照片,出现的都是军队、坦克、导弹、领导人……没有民众的日常生活。”媒体报道中单一的朝鲜形象,加剧了这个新加坡人的好奇和困惑,他当即决定要亲自去找答案。“就像一枚硬币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在朝鲜能不能找到一些不同的东西?我想试一试。”
“干净”、“正常”,是潘君瀚对朝鲜城市环境的第一印象。在他眼中,平壤以外的乡村和城镇地区则“看起来有些像中国”。不过,如大多数普通外国游客那样,潘君瀚的首次朝鲜之旅是经过朝方旅行社精心安排的,行程被各式纪念碑、纪念馆和广场等参观项目填满。在官方导游的全程陪同下,他无法任意游览走动,也不可随处拍照。
“这或许正是问题所在。有时外界对朝鲜产生误解,和朝鲜的旅游路线设计有很大关系。”潘君瀚说,他理解朝鲜这样做的初衷,是希望向外宾展示朝鲜引以为傲的种种“建设成就”;但对于初次到访的外国人来说,那些空荡荡的主街道和宏伟高大的建筑物,显然无法体现朝鲜居民的全部生活面貌。
一个看似冒险的念头由此诞生。
潘君瀚决定带着拍摄器材走访朝鲜各地,寻找和记录这个国家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。所幸,在展示了自己的拍摄技术和作品集后,他的拍摄计划得到了朝鲜官方的许可。随着项目不断深入,原本自费开展行程的潘君瀚,不时还能得到几家国际旅行社的赞助。
外界时常想象,生活在高压政治体制下、背负制裁压力的朝鲜民众,定然处于痛苦、窘迫和焦虑当中。但潘君瀚说,这与他能看到的现实情况相去甚远。“朝鲜人和你我没什么不同,他们也有最基本的生活烦恼——父亲会为女儿的终身大事着急,男人苦恼着如何升职加薪。”
虽然朝鲜的环境相对封闭,但对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状况,朝鲜民众并非一无所知。按照潘君瀚的说法,朝鲜人知道其他国家有更先进的技术、比朝鲜更强大,所以才加倍努力地发展自己的技术。他颇为肯定地对我说:“朝鲜人总是希望能给外界留下深刻印象。他们最大的愿望,就是展示一种‘强大’的国家形象。”
![]() |
在朝鲜著名景点牡丹峰,一对身着传统婚嫁服饰的新人与家人合影 图片来源:潘君瀚 |
![]() |
朝鲜港口城市元山附近的海滩上,一群身着连体泳衣的少女在打闹嬉戏,享受夏日时光 图片来源:潘君瀚 |
过去数年来,当全球媒体热议朝鲜核力量的迅速增长时,潘君瀚却用镜头捕捉到了朝鲜社会生活中更加细微而生动的变化。
“这里的女性正变得更加时尚,她们的穿着打扮越来越丰富多彩。”潘君瀚告诉我,朝鲜每年都会举行时装秀,展示的服装色彩鲜艳,让人眼前一亮。而在平壤等城市的街头,许多爱美的女性都穿着职业短裙、踩细高跟,服装颜色也不似刻板印象中那样灰暗、单调。
街边户外广告的出现,更体现了消费文化在朝鲜城市地区的萌芽。一张发布于“DPRK 360”(https://www.dprk360.com)网站的照片显示,在平壤市中心一座红砖色建筑物的外墙上,安装着一块不大不小的LED显示屏,屏幕上滚动播放的正是朝鲜国产品牌“阿里郎”手机的广告。而据潘君翰介绍,在他2013年首次到访朝鲜时,这样的商业广告,还只能在隐蔽性更佳的室内才得以窥见。
“2017年朝鲜的手机登记用户超过400万,而平壤的总人口大约是300万。这说明,在今天的朝鲜,财富不单单集中于首都一带。”据潘君瀚观察,即便在平壤以外的其他城市,人们的生活也在变得更加富裕,这尤其体现在朝鲜边境城市的商人群体身上。而远离都市,来到朝鲜农村地区,一些积极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。
潘君瀚回忆说,2014年他和向导驱车前往朝鲜农村地带时,“每到夜晚,路边都是一片漆黑”。但近几年故地重游,夜间却可看到四处星星点点的光亮。他随后才向村民了解到,朝鲜国内以水力发电为主,但农村地区的供电往往不够稳定;为解决电力短缺问题,包括LED灯、家家户户自设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内的替代性能源方案,均已开始在朝鲜乡村普及。
![]() |
在平壤街头,许多爱美的女性穿短裙、踩高跟,服装颜色也并不灰暗、单调 图片来源:潘君瀚 |
为了能在朝鲜的城市和乡间自由穿梭,这位不会说朝鲜语的摄影师必须仰仗当地向导的帮助,她们通常由朝鲜官方旅行社指派。但潘君瀚说,他的确能在朝鲜境内自由走动,并依照自身意愿从事拍摄和发表作品;而非如批评者怀疑的那样,“一举一动都受到朝鲜政府的控制和操纵”。
“总有人质问我,为什么不拍朝鲜的贫民窟和监狱,或者指责我为一个‘独裁’的政府背书。你知道吗?我甚至还收到过恐吓信。”或许是过去五年来经历了太多批评和责难,说起这些负面评价,潘君瀚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戏谑,又显得十分淡然。
还有人质疑他肯定是被朝鲜当局“拿钱买通”了,才甘愿“充当朝鲜的宣传机器”。“如果真是这样,我就不用天天为资金和赞助发愁了。”他苦笑起来,“我做这件事最大的挑战就是成本。要知道,去朝鲜拍摄一趟的全部开销,够我带着家人到曼谷旅游三次了。”
他接着澄清道,自己当初发起“DPRK 360”这一摄影项目,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,无意借此提出或解决任何涉及朝鲜的政治性议题。“大部分媒体关注的都是朝鲜的军事能力和领导人,这公平吗?在我看来,也应该有人去展现朝鲜人性的一面。”
然而,翻看这些色彩明丽、充满阳光和笑脸的摄影作品,仍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:作为一名外籍摄影师,以朝鲜为题材进行创作,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朝鲜当局的限制和审查吧?
面对我的疑问,潘君瀚显得不置可否。他拿出手机,从相册中翻出一张照片递给我看。那是一张典型的游客照,画面中的潘君瀚面带笑容,他的身后则矗立着两座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,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铜像。
“他们最大的担忧在于——他们总是担心这一点,”潘君瀚指着照片说,“如果我拍摄领导人的雕像或画像,他们会反复强调‘请不要裁剪’。也就是说,我必须确保照出雕像的全身。”
另一方面,这位熟知朝鲜国内各项“禁忌”的外籍摄影师也坦言,为避免惹上麻烦,他的确会进行一定程度的“自我审查”,比如:绝不拍摄朝鲜军人或军事设施。“这是很自然的,新加坡也有类似的规定。对我来说,这样做是出于一种相互尊重。”
在潘君瀚眼中,正是因为朝鲜人“老派”、“慢热”,才容易给人留下封闭、落后的刻板印象。他认为,诸如限制外国游客拍照、自由活动等种种规定,并非朝鲜政府“想掩盖些什么”,而是因为对他们来说,朝鲜有些地方还建设得不够完善,“没准备好”对外界开放。
如今,历史性的美朝峰会已在新加坡圆满结束,美国和朝鲜这一组宿敌正在步入谈判的轨道。不久的将来,国际社会可否预期一个更加开放、融入的朝鲜?
在潘君瀚看来,答案不言而喻。他称,“朝鲜境内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商机,许多朝鲜人都向我打听过外国投资者的消息”,他颇为乐观地说“一旦制裁解除,引入更多贸易和商业,朝鲜社会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到时候,与朝鲜相邻、拥有相似文化的中国,很可能收获最多。”■